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就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学习的替代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润物细无声 情感潜入心
- [教育理论] 巧设情景 建立快乐课堂
- [教育理论] 探寻美国教育课程变革的缘
- [教育理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跨
- [教育理论] 活用教材 服务教学
- [教育理论] 和谐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 [教育理论] 动机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
- [教育理论] 融童真童趣入课堂 让学生
- [教育理论] 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 促使
- [教育理论]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展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