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浅论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_梭哈app下载-推荐官方版*

梭哈app下载-推荐官方版*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理学 > 农林学类 > >

浅论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

来源::未知 | 作者:梭哈app下载-推荐官方版* | 本文已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些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工业产品出口受阻,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工业领域的相对过剩,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农业的发展。 早在60年代,美国就已经将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明确地放在以知识替代资源、通过农业科学化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上。1986年的《美国农业年鉴》这样写道:“美国农业通过以知识替代资源在世界上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这些隐含在更具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技术以及农作物经营管理技巧中的知识使美国拥有了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可见,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使美国农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农业的高度发达支撑了工业的迅速腾飞,反过来又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的构成要素得到根本性改造,使美国获得了主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的以色列,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科技知识不断向农业中的注入,使10万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不但满足了本国之需,还有占其出口总额8%的出口产值(1997年)。仅其管线式、喷洒式和散布式灌溉等设施实现电脑控制技术的应用,就使水的利用率高达95%。设施农业高度发达的荷兰,其园艺园因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仅用5.8%的农业用地就生产了35%的农业总产值。知识农业的发展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益匪浅。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资源的日益衰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把眼光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业的增长上。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在未来的20年,要满足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新增部分的80%必须依靠科技突破来实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12.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从资源上看,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列为全球12个缺水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多种原因还在持续减少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面向国内外市场表现为贸易发展缓慢、后劲不足。

在21世纪,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要更好地面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知识农业,将具有战略性的深远意义。

二、知识农业的主要内涵

知识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和市场竞争弱势等因素制约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是大量农业资源和少量知识(往往是经验)的运用以生产产品的过程。相对于这种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主的传统农业而言,知识农业则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中,以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为核心,以创新为直接推动力,以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为基础和保障,使知识的物化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相当比重的农业。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土地。知识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形态生产要素的物质性,将无形化的知识升腾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因此,知识农业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资源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的农业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和畜力铁器水平,人类主要依附于大自然,农业经济主要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所谓现代农业阶段的工业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活动则以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并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效益,导致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使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当前,人类正在步人一个以知识(或智力)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创造力等智力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因为智力资源不但可被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减反增,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生产在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智力资源就必然升腾为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2.创新是知识农业的直接推动力。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推动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当然,知识创新不但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营管理创新等,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全部知识创新活动。创新是知识农业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更是实施知识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它以研究和掌握动植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要内容? 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内外部环境的养殖和栽培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能够有效延长食品链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新人造食品与饲料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业发展新空间领域的拓展等。农业管理中的体制与制度创新为科技知识在农业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宏观上的制度保障。构建与完善农业知识生产、分配与应用的宏观创新体系与运作机制是体制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科学地确立政府在体制创新中的地位和主要职能;以知识生产为主的农业科研在机构设置、投资渠道、研究内容和知识转化上的创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培育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农业知识应用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通过对有关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推广组织与制度的创新,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农业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从微观层面上适应科技创新的生产经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充分培养与发挥农业人力智能资源的 “知识管理”,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竞争的“营销管理”,树立农产品特殊竞争优势的“品牌管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农业“信息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与企业化管理”等。当代的知识创新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原始性发现和发明,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知识的创造性集成和应用,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3.农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是发展知识农业的基本保障。知识作为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生产、积累和在农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分配与应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主体和渠道——农业知识网络。农业知识网络是以相关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与营销等农业知识机构为主体,以培育农业人力资源为核心,以农业信息网络作为农业知识分配与扩散渠道而组成的复杂的农业知识体系。健全的农业科研一教育一推广体系,是将知识农业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并使之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前提,农业人力资源是提高农业知识系统有效性的关键,而有效的农业知识系统则是知识农业的强大支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使农业知识信息流在农业生产、流通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合理分配并顺畅流动以发挥其报酬递增功能的保障。由此看,发展知识农业,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知识网络。

4.知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不断提升。将具有生产性的生物、化学和机械工程以及经营管理等科技知识向农业系统中的不断注入、转化与应用,一方面在促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中必然带来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提升,使产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得以存在和丰富,从而加速农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有效延长,从而有利于农业就业面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知识农业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目前我国发展知识农业的主要依据

1.从农业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上看,知识农业经过艰苦努力是可行的。我国已拥有一个学科体系较齐全的农业科技体系:县级以上的农业科技机构近1500个、农业推广机构1200多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4万多个,农业大、中专院校600多所,全国农业科技及推广人员 150多万人。我国农业科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以多熟种植技术使复种指数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增加近0.27亿公顷的播种面积。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节约1000多万吨化肥,节约近100亿元。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水49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供水量的1.7倍。另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将为知识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国农业科技也已拥有一定实力,每年产出6000多项科研成果。在1972—1982年间的农业产值增量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27%,“六五”期间上升到35%左右,“七五”时期以来保持在 30%以上。据农业部统计,近两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45%。从发展角度看,农业科技进步及其推广应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要实现从自给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的伟大变革,客观上要求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因为,作为现阶段具有报酬递增特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知识不仅能有效替代其它生产要素,而且能从改变要素的配置方式中提高它们的产投效率,从而将农业经济推向集约型增长的道路。我国科研推广体系所具有的知识生产与应用能力,为知识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定基础。

2.计算机网络作为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资源,它的出现及应用为知识农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它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相关环节的应用,不但为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引进、分配与应用带来极大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时空范围,使之呈全球化趋势。对于多数鲜活易腐的农产品来说,其交易时空范围的扩大和信息价值的提升,对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型农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将是知识农业发展的直接需求动力。据计算,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中主食和副食的支出比例在2:3左右,而城镇居民主副食支出的比例则为1:6,由此看出,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居民食品消费已经由“吃饱”向追求“吃好”转化;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所导致的城镇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知识(如营养价值、安全、保健卫生、外观等)的更加重视以及他们对高档高品质农产品产生的更多额外需求(如精神文化与心理需求等),将使农产品的知识型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主流。农产品的知识型消费结构有别于物质型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在消费中越来越看重消费过程给自身带来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程度,而维持温饱的生存型消费所占的比重则会下降。由此会导致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消费时不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会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品位、特色、安全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性因素。

4.面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知识农业将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WTO在我国农业面前展现出一个巨大的世界农业市场,它在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同时,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收获与风险并存。面对WTO,首先,要主动引进知识,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管理知识,如世界各国不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交易法律和法规等市场规则,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各国成功的管理方法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与金融知识等。其次,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生产、复制、改造与应用这些知识,使之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与环节。这一方面能促使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使我国农产品更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分工,是提高我国农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并达到竞争致胜的基础。因此,发展知识农业将是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四、发展我国知识农业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发展知识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合理途径之一,它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和部门的深入而广泛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基于现有的基础,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情,对其内涵、发展途径和对策等进行深入探索,并制定出总体与专项规划,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发展方式。

知识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上的农业。因此,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与积累、分配与有效利用便成为它的核心内容。为此,结合农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要在体制与制度创新的前提下,以全面构建并完善农业知识网络为核心,做好以下工作:

1.在投资上,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要加大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力度并合理配置其使用方向,以全面加强并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农业知识网络的主体系统,为农业科技知识的生产与有效应用提供保障。由于多数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扩散性、周期长、服务对象的规模小而分散、产出和投入不确定性等特点而具有经济学上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在以政策环境吸引企业、民间组织甚至个人向农业投资的同时,政府要区分科技知识类型及其对国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公益程度而有选择地投资:加大公益程度高的农业科研、教育及推广应用项目的投资力度并明确其投资的最低增长幅度。同时,逐步建立投资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内部的政府经费拨款制转变为基金管理、项目公共招标以及项目管理制度,让科研与推广机构的收益与经济效益挂钩,促使其在竞争中求生存。

2.从职能上,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主体机构的各自职能和相互关系。在合理确定农业知识网络主体机构的职能上,一是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由单纯重视科研向科研与科技咨询及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并力促农业生产技术全面突破的同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项目以科技企业或产业化组织为依托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二是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将无偿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和有偿的实体性服务职能相结合,以增强其对科技知识应用转化与创新的动力。农技推广机构在将科研单位与生产者联系起来的过程中,其核心职能应该是通过推广教育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最大限度地通过提高科技应用力度发挥现有知识对资源的替代作用。推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它的教育对象是未进入正规学校的农民,教育内容往往就某个生产中遇到的专题展开,传播方式可以有现场示范、科普咨询、电视讲座、专题研讨以及散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推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出发点将农民培养成农技应用与推广的主体。三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的知识传播功能,以逐步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人力资源为根本宗旨。知识农业的关键是人的“知识化”,没有一流知识的农民,就谈不上发展知识农业。从长远看,发展知识农业最根本的,是把关注的重心从农业知识机构中的物、资本、信息等“身外物”转移到人本身。因为在知识农业发展的微观与宏观环境中,最终决定知识农业发展命运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即具有农业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能力者(农业人力资源)在农业知识网络中的密集度和广度。因为知识在农业中的生产、配置与使用最终要靠人力资源来实现。总体上讲,我国人力资源与发达国家比显得严重不足,而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兼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于一身的广大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否则将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扩散效果。为此,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上,一是要以优惠政策和经费为保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二是要以扫盲班、补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专业技能素质上,一是要不断发展农村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和中高等农业院校的培养规模。二是要通过建立乡村图书馆为农民传播农业生产技能。另外,还可通过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乡村农技培训站等形式传播农技知识。实施农民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要注重教育一生产一致富的一体化,以提高农民接受再教育的主动性。

在明确农业知识网络主体机构的相互关系上,主要是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使用的有效衔接。

3.强化信息管理工作,建立与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保证农业信息有效传播与扩散的速度和流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与完善,首先需要该网络中相关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和营销等主体机构各自通过创新重视农业知识的生产、积累及转化等工作。同时,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广泛调动各级相关部门与主体机构通力合作,一方面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起传播与扩散信息的高速路,为农业知识信息流的快速有效流动提供客观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调查研究、科学真实的统计及监测等有效手段,积累、复核、加工与农产品生产、流通及消费等领域及环节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以使信息高速路上的有效信息流量尽量达到其规模经济标准,从而为信息的扩散、传播与应用奠定基础。目前,在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中,有关农产品种类、供求、价格、流通状况、生产技术等相关信息的生产与积累严重不足甚至失真以及扩散传播的流通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知识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知识与信息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与资源有效替代中的报酬递增功能。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传播顺畅、内容充实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在生产领域能促进科技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从而生产出更多现实的产品,顺利实现物化知识的扩散;在流通领域,它凭借自身信息传播的快速准确性,使信息流对商流和物流起媒介和先导作用。这不但能使农产品交易的时空范围得到极大拓展,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交易的市场销售风险,使更多的农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将知识更多地转化为可实现的物化价值。从消费领域看,通过农业知识网络扩散出的强大信息流,来影响并逐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其结果是加速了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流动。这种非物化知识的扩散,是实现以知识创造与引导市场需求并帮助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途径。

当然,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实力和现状看,知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渐进与动态的历史过程:首先,它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一个动态过程。将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对知识农业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被不断深化和更新。因此,希望本文为进一步认识知识农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梭哈app下载-推荐官方版*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